第六十二章, 文藝風流
關燈
小
中
大
東晉在漢字書法的歷史上有著顯赫的地位,這段時期書壇人才輩出、群星璀璨,桓溫幕府的文人當中善書者亦不少。《書小史》卷五載王珣“善行書”,《淳化閣帖》卷二輯有王珣《末冬帖》。王徽之善草、行和正書。《宣和書譜》卷七載,王徽之“作字,亦自韻勝”。郗超長於正書和草書,他的書法尤重創新,為時人所推重。就連桓溫自己也長於行、草,字勢遒勁,有《大事貼》和《旱燥帖》傳世。
桓溫幕府中也有不少人才善於繪畫:郗超善畫,高僧於道邃卒後,“郗超圖寫其形,支遁著銘讚”;愛好文學的顧愷之更是繪畫方面的藝術大師,《歷代名畫記》卷五錄有他的繪畫作品有四十件,是被收錄的先秦至魏晉時期作品最多的作家,其撰有《論畫》、《畫雲臺山記》等繪畫理論作品,在理論和實踐上把我國古代繪畫藝術推上了第一個高峰。桓溫本人也是個頗具欣賞水平的繪畫愛好者,據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五載:“桓司馬每請長康與羊欣論書畫,竟夕忘倦”。“又桓溫嘗使王獻之書扇,筆誤落,因畫作烏駁檸牛,甚妙”。
在音樂方面,桓溫幕府中以桓伊成就最高。桓伊善吹笛,有“笛聖”之稱,著名的琴曲《梅花三弄》就是根據他遺留下來的笛譜改編的。桓伊的挽歌與袁山松的《行路難》辭、羊曇的唱樂,並稱“三絕”,謝安讚嘆他對於音樂是“一往情深”。至於謝安本人,《晉書?謝安傳》載謝安“性好音樂,自弟萬喪,十年不聽音樂,及遞臺輔,期喪不廢樂。”朱長文《琴史》卷四雲:謝安“家有名琴,後為齊竟陵王所寶。以此知太傅之工琴也。或曰嘗作《升平調》雲……太傅輕戴,但與論琴書。戴無吝嗇,論琴盡妙”。
與崇尚虛言的司馬昱揚州集團明顯不同的是桓溫的幕僚集團顯得更加的博學勤政和註重事功。桓溫幕僚集團在史學方面有很多出眾的人才,習鑿齒、袁宏、袁喬、孫盛、羅含、伏滔等人都以治史著稱:習鑿齒“史才不常”,晚年朝廷欲“使典國史,會卒,不果”,其著有《漢晉春秋》四十七卷、《襄陽耆舊記》五卷;袁宏著《後漢紀》三十卷和《竹林名士傳》;羅含著有《湘中志》;孫盛著《魏晉春秋》二十卷和《晉陽秋》(本名《晉春秋》,後來為避簡文帝母親鄭阿春的名諱而改名。)三十二卷;伏滔著有《正淮論》上下二篇行於當世。
桓溫為了籠絡文學之士,經常與帳下文人游宴賞會,詩文游戲,因而一批因參加聚會而風度傾人的雅士便趁此機會脫穎而出。如車胤,最善於賞會,“當時每有盛坐而胤不在,皆雲無車公不樂。”
話說有一年過重陽節的時候,桓溫照例率領幕僚到龍山登高,飲酒賞菊吃九黃餅,桓溫的三個弟弟和兩位外甥都參與了,他的參軍孟嘉也在列席其中。龍山在姑孰城的南部,西瀕長江,似“蛟龍”盤臥江岸,東面與謝家青山隔水相望。龍山四面環水,山形奇特,山色秀美,景色醉人。龍山的景色以秋天為最,秋高氣爽之時,漫山楓葉紅遍,登高望遠,頗具詩情畫意和浪漫色彩,因此,“龍山秋色”被納入“姑孰八景”之前列。就在這次桓溫組織的龍山宴集之時,正當觥籌交錯的時候,席間突然一陣山風吹了過來,竟吹落了陶淵明外公孟嘉頭上所戴的帽子,醉意朦朧的他卻渾然不知,又過了很久,孟嘉起身離座去上廁所。桓溫趁機讓人把孟嘉的帽子在地上撿起來,放在他的席位上。又命人取來紙筆,讓咨議參軍孫盛寫了一張字條,以嘲弄孟嘉落帽卻不自知的糗事。孫盛寫好後讓桓溫過目,桓溫覺得寫得不賴,想乘酒興調侃孟嘉一番,便把紙條壓在了他帽子下。孟嘉回到自己的座位時,才發覺自己落帽的失禮行為,但他卻不動聲色地順手拿起帽子戴正,又拿起孫盛損他的字條看了一遍,即請左右取來紙筆,仗著微醺的醉態,不假思索,奮筆疾書,一氣呵成了一篇詼諧有趣而文采斐然的答詞,為自己落帽的失禮行為作自我解嘲。桓溫和滿座賓朋爭相傳閱其答詞,無不擊節嘆服其才思敏捷。於是,孟嘉便被視為氣度恢弘、風流倜儻、瀟灑儒雅的代表,甚至後來把這種文化基因遺傳到了外孫陶淵明身上。
桓溫所興建的姑孰城東南方有一座山峰兀然突起,遠遠望去,如雄獅盤踞,此山後面的甑山和藏雲山綿延如帶,如同拱衛著的姑孰城的兩列衛士,而城垣邊的淩雲山又恰似這雄獅足下的繡球,這便是以“白纻歌舞”聞名於世的白纻山。桓溫坐鎮姑孰時,常在白纻山下練兵,在山上休閑,至今還留下了掛袍石、桓公井等遺跡。《太平禦覽》卷四六《宣城圖經》曰:“宣州白纻山,在縣東五裏,本名楚山,桓溫領妓游此山,奏樂好為《白纻歌》,因改為白纻山。”
白纻,即白而細的纻麻,“質如輕雲色如銀”,是制作舞衣的上乘佳品。姑孰自古以來是優質纻麻的著名產地,“其女多事紡織”。古代姑孰因山水秀美被譽為“山水都”,這裏既是沿江重鎮、交通樞紐,又是金陵畿輔之地,不少達官文人聚集於此,閑暇之時既可覽勝抒懷,又可欣賞“白纻歌舞”。
“白纻歌舞”初始於漢代,三國時已成體系,流行於吳地,為民間的吳歌吳舞。初為獨舞,後發展為群舞。晉以後,漸為上層文人所喜愛,成為宮庭皇室常備節目。“白纻歌舞”由身穿用白纻舞服妙齡女子演出,她們載歌載舞的時候,其歌聲悠揚,其舞似輕雲。桓溫坐鎮姑孰時,常常在楚山上宴集身邊的幕僚和文人雅士欣賞“白纻歌舞”,使姑孰成了當時聞名大江南北的“白纻歌舞”的大騷場。從晉無名氏《晉白纻舞歌詩》的鋪陳裏面,我們可以意淫一下這“白纻歌舞”的絕美:
輕軀徐起何洋洋,高舉兩手白鵠翔。
宛若龍轉乍低昂,凝停善睞容儀光。
如推若引留且行,隨世而變誠無方。
舞以盡神安可忘,晉世方昌樂未央。
質如輕雲色如銀,愛之遺誰贈佳人。
制以為袍餘作巾,袍以光驅巾拂塵。
麗服在禦會嘉賓,醪醴盈樽美且淳。
清歌徐舞降只神,四座歡樂胡可陳。
雙袂齊舉鸞風翔,羅裾飄飖昭儀光。
趨步生姿進流芳,鳴弦清歌及三陽。
人生世間如電過,樂時每少苦日多。
幸及良辰耀春華,齊倡獻舞趙女歌。
羲和馳景逝不停,春露未晞嚴霜零。
百草雕索花落英,蟋蟀吟牖寒蟬鳴。
百年之命忽若傾,早知迅速秉燭行。
東造扶桑游紫庭,西至昆侖戲曾城。
陽春白日風花香,趨步明玉舞瑤珰。
聲發金石媚笙簧,羅袿徐轉紅袖揚。
清歌流響繞鳳梁,如矜若思凝且翔。
轉盻遺精艷輝光,將流將引雙雁行。
歡來何晚意何長,明君禦世永歌昌。
至於每年三月三日的上巳節,乃是魏晉時代的重大節日,王羲之蘭亭雅會即在是日。文人們喜歡在這天矚目遠眺,踏青修禊,吟詩作賦,暢敘心懷,桓溫的軍幕自然也不能免俗。桓溫經常以府主的身份組織詩歌聚會,並以主持身份評判詩作,與府中文人研討詩歌精義。
桓溫曾讓袁宏作一篇《北征賦》,賦寫好以後,桓溫和在座的賢士一起閱讀,大家都讚嘆寫得好。當時王珣也在座,說:“遺憾的是少了一句。如果用‘寫’字足韻,就會更好。”袁宏立刻即席拿筆增加了一句:“感不絕於餘心,溯流風而獨寫。”桓溫對王珣說:“當今不能不因為這件事而推重袁氏。”
桓溫個性詼諧,時常以突然襲擊的方式來考驗手下的幕僚。在王珣就任桓溫的主簿後,人已經到了官署裏,桓溫卻叫人偷偷拿走了他先前所寫的一份報告。王珣立即在官署裏重新寫,沒有一個字和前一份報告重覆的。
桓溫率師北伐的時候,當時袁宏也隨從出征,有一次因做錯事而被桓溫罷了官。當時正好急需寫一份告捷的公文,桓溫便將這個將功補過的機會給了袁宏。只見袁宏靠在馬旁,手不停揮,一會兒就寫了七張紙,還寫得蠻不錯的。當時王珣就在他旁邊,極力讚賞他的才華,而經常講錯話的袁虎自嘲說:“也該讓我從齒舌中得點好處了。”
桓溫帳下文人集團的創作頗豐,按詩、賦、文三類分別評價,他們所作的大量詩歌,包括玄言詩,詠物、詠史詩,體式以四言、五言為主,詩歌語言質樸平實,意境清幽恬淡,但多數還是缺乏詩所必備的激情,於“情”字的表達上不夠充分,因此很少算得上傑作。桓溫自己也曾作過不少的玄言詩,鐘嶸《詩品?序》中曾經將桓溫的作品與孫綽、許詢等東晉玄言詩的代表人物的詩作相提並論。
在賦的方面,桓溫幕府文人辭賦數量不多,題材多以山水、自然現象、動植物、日常器具為主要表現對象,主頌揚的大賦較少,僅有袁宏的《東征賦》。在山水辭賦裏面,有不少形象優美,生動傳神的作品,如顧愷之的《觀濤賦》、《雷電賦》、《冰賦》、《湘中賦》;袁喬《江賦》;伏滔《望濤賦》。桓溫軍幕辭賦創作中以詠物賦為最多,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著名者為顧愷之的《鳳賦》,張望的《鵜賦》、《枕賦》和《蜘蛛賦》,伏滔的《長笛賦》,顧愷之的《箏賦》,孫盛的《鏡賦》。紀行則首推袁宏的《東征賦》和《北征賦》,袁宏的大賦在當時頗有盛名,其中典故信手拈來,巧妙化用,文章辭采飛揚,氣勢豪雄,為時人所讚道。總體上來說,東晉文人的辭賦創作不及先代興盛,成就也不及前代,但桓溫幕下文人在辭賦觀念、辭賦理論方面進行了諸多的探討和實踐,對賦的這種文學體裁的發展還是起到了一種承上啟下的作用。
桓溫幕府文人集團的最高文學成就體現在散文上,他們的散文創作體裁有疏、書、論、序、讚、銘、箋、表、碑、祭、議、品、教、議等各種文體。桓溫幕府修史狀況之盛,冠於東晉一朝,編年體史書上面已經提過,至於單篇史論,伏滔的《正淮論》、習鑿齒《晉承漢統論》等。在人物評論方面,顧愷之《畫讚》、袁宏《三國名臣序讚》伏滔《論青楚人物》是其中翹楚。在談玄論佛方面,東晉玄學理論成就不大,但批判玄學的文章的水平卻較高,現存幾篇比較著名的批判玄學的文章,大都出自桓溫幕府文人之手。如孫盛《老聃非大賢論》、《異象妙於見形論》,王坦之《廢莊論》,羅含《更生論》,韓伯《辨謙》等。《老聃非大賢論》《廢莊論》針砭放蕩,譏談世俗,對莊、老多有非議,乃入其室操其戈矣,用語犀利,文風質樸。郗超篤信佛學作《三幡義》和《奉法要》,羅含作《更生論》是對佛教輪回思想的初步闡釋。另有對儒家經典思想進行批駁和重新闡釋的文章,如王坦之的《太伯三讓論》對“三讓”提出新的闡釋,行文深刻,見解獨到。其《公謙論》以書信形式對公謙之義展開討論,提出“謙”為保身之術,而非美德。桓溫幕下文人留下的書信文章較多,其中也不乏佳作,如習鑿齒的《與桓袐書》,郗超《與親友論支道林》,謝玄《與姐書》《與兄書》和《與婦書》,桓溫的《與撫軍箋》,孫盛的《與羅君章書》,王坦之《答謝安書》,以及袁宏的《與範增書》和《與謝仆射書》等。
概括來說,東晉的散文在題材方面有了很大的拓展,而且辯論藝術爐火純青。在藝術風格方面,“魏晉佳論,譬如淵海,華美精辯,各自擅場。”
至於桓溫本人的散文,嚴可均《全晉文》錄其遺文二十三篇:《請追錄王濬後表》、《薦譙元顏表》、《賀白兔表》、《表》、《平洛表薦謝尚》、《表免武陵王晞》、《上疏自陳》、《上疏廢殷浩》、《請還都洛陽書》、《上疏陳便宜七事》、《辭參政朝疏》、《帝不豫上疏》、《檄胡文》、《與撫軍箋》、《與慕容皝書》、《答慕容皝書》、《與弟沖書》、《書》。其中《薦譙元顏表》被蕭統錄入《文選》。桓溫的散文辭氣慷慨遒勁,行文抑揚頓挫,比喻形象生動,陳述事周理密,用典巧妙精當,音韻和諧悅耳,語言明白曉暢,對仗妥帖精工。尤其值得關註的是桓溫的政治議論文,作為桓溫政治上的匕首和投槍,往往能夠以其躍紙欲出的激越的意氣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
最為遺憾的是,桓溫的幕僚團隊固然在文學上造詣非凡,但是因為受到時尚流風的影響,在他們之間很少談兵論武,而桓溫也沒有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倡導出一種尚武擅謀的風氣,所以在軍事謀略的建設方面,桓溫所傾力打造的豪華團隊實際上並沒能夠做出什麽有創造性的貢獻,否則要是能夠在這團隊裏面再產生出一個袁喬來,桓溫的功業將會再上一個臺階。
在個人的情感方面,龍驤將軍、假節、西中郎將、豫州刺史袁真在這個時候投其所好,送了經過專業培訓的女伎阿薛,阿郭、阿馬三人給桓溫。這些出身低賤的美女遇上了自命風流的桓溫,自然覺得這是人生的最美的歸宿,再加上此前袁真的盡力調教,她們對於桓溫在身心兩方面的需求的滿足上體現出足夠的殷勤和周到,在這些方面,這絕對不是桓溫此前的有著或者有過公主身份的妻妾所能夠相比的,這使得桓溫在姑孰生活的這段時間裏,在感情生活方面感到了相當程度的滿足。
太和三年(368年),桓溫獲加殊禮,位在諸侯王之上,可以說已經到了位極人臣的境界。因此,在桓溫發動第三次北伐之前的兩年裏,應該是桓溫一生當中最感暢酣快意的時期。按照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此時的桓溫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方面早就得到了充分得到了滿足,權傾當朝的他在尊重需求方面雖然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滿足,但是還沒能達到圓滿的境界。桓溫曾經想與太原王氏聯姻,開始他希望在自己手下任職的王坦之能夠把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話說王坦之自小時候起就喜歡坐在他爹王述膝上玩,這一玩就是幾十年,成年後的王坦之依然保持著這種優良的家風,王述的舔犢之情也因此得以充分滿足,不過這一父子友愛的場景確實可以令現代人忍俊不禁的:三十好幾歲的大小夥子還坐在六十多歲的老爹腿上撒嬌打滾。當忐忑不安的王坦之坐在老爹腿上委婉地把這門親事向他老爹暗示了之後,他那個異常醒目的老子一把就把他從腿上推了下去。在王述的眼中,桓溫的官當得再大,也不過是一個門第不高的兵痞子而已。雖然最後這兩家還是聯姻了,不過卻是桓溫將自己的寶貝女兒嫁給了王述的孫子,因為當時的習俗是“寒族之女可適名門,名門之女必不可下嫁寒族”。在這件事情上,以名士風範自況的桓溫自然不會在口頭上說些什麽,但是在內心裏難免會感到一定的憋屈:你們這群狗眼看人低的老朽士族們,看老子將來如何創造出一番更大的功業來把你們統統都壓下去!
在自我實現需求的層次上,桓溫自小就有一個英雄情結,他在職場上奮鬥的最終目標是希望自己在將來能夠成為一個千古傳誦,萬民敬仰的救世英雄,為此,他曾經在征討成漢的時候,效法溫嶠,把為國盡忠擺在了為母盡孝的前面。因此,已經位極人臣的桓溫在享受著極其豐美的人生盛宴之餘,又已經在躊躇滿志地籌劃著下一步的冒險了,因為直到這個時候,流芳百世仍然是他矢志不渝的奮鬥目標。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桓溫幕府中也有不少人才善於繪畫:郗超善畫,高僧於道邃卒後,“郗超圖寫其形,支遁著銘讚”;愛好文學的顧愷之更是繪畫方面的藝術大師,《歷代名畫記》卷五錄有他的繪畫作品有四十件,是被收錄的先秦至魏晉時期作品最多的作家,其撰有《論畫》、《畫雲臺山記》等繪畫理論作品,在理論和實踐上把我國古代繪畫藝術推上了第一個高峰。桓溫本人也是個頗具欣賞水平的繪畫愛好者,據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五載:“桓司馬每請長康與羊欣論書畫,竟夕忘倦”。“又桓溫嘗使王獻之書扇,筆誤落,因畫作烏駁檸牛,甚妙”。
在音樂方面,桓溫幕府中以桓伊成就最高。桓伊善吹笛,有“笛聖”之稱,著名的琴曲《梅花三弄》就是根據他遺留下來的笛譜改編的。桓伊的挽歌與袁山松的《行路難》辭、羊曇的唱樂,並稱“三絕”,謝安讚嘆他對於音樂是“一往情深”。至於謝安本人,《晉書?謝安傳》載謝安“性好音樂,自弟萬喪,十年不聽音樂,及遞臺輔,期喪不廢樂。”朱長文《琴史》卷四雲:謝安“家有名琴,後為齊竟陵王所寶。以此知太傅之工琴也。或曰嘗作《升平調》雲……太傅輕戴,但與論琴書。戴無吝嗇,論琴盡妙”。
與崇尚虛言的司馬昱揚州集團明顯不同的是桓溫的幕僚集團顯得更加的博學勤政和註重事功。桓溫幕僚集團在史學方面有很多出眾的人才,習鑿齒、袁宏、袁喬、孫盛、羅含、伏滔等人都以治史著稱:習鑿齒“史才不常”,晚年朝廷欲“使典國史,會卒,不果”,其著有《漢晉春秋》四十七卷、《襄陽耆舊記》五卷;袁宏著《後漢紀》三十卷和《竹林名士傳》;羅含著有《湘中志》;孫盛著《魏晉春秋》二十卷和《晉陽秋》(本名《晉春秋》,後來為避簡文帝母親鄭阿春的名諱而改名。)三十二卷;伏滔著有《正淮論》上下二篇行於當世。
桓溫為了籠絡文學之士,經常與帳下文人游宴賞會,詩文游戲,因而一批因參加聚會而風度傾人的雅士便趁此機會脫穎而出。如車胤,最善於賞會,“當時每有盛坐而胤不在,皆雲無車公不樂。”
話說有一年過重陽節的時候,桓溫照例率領幕僚到龍山登高,飲酒賞菊吃九黃餅,桓溫的三個弟弟和兩位外甥都參與了,他的參軍孟嘉也在列席其中。龍山在姑孰城的南部,西瀕長江,似“蛟龍”盤臥江岸,東面與謝家青山隔水相望。龍山四面環水,山形奇特,山色秀美,景色醉人。龍山的景色以秋天為最,秋高氣爽之時,漫山楓葉紅遍,登高望遠,頗具詩情畫意和浪漫色彩,因此,“龍山秋色”被納入“姑孰八景”之前列。就在這次桓溫組織的龍山宴集之時,正當觥籌交錯的時候,席間突然一陣山風吹了過來,竟吹落了陶淵明外公孟嘉頭上所戴的帽子,醉意朦朧的他卻渾然不知,又過了很久,孟嘉起身離座去上廁所。桓溫趁機讓人把孟嘉的帽子在地上撿起來,放在他的席位上。又命人取來紙筆,讓咨議參軍孫盛寫了一張字條,以嘲弄孟嘉落帽卻不自知的糗事。孫盛寫好後讓桓溫過目,桓溫覺得寫得不賴,想乘酒興調侃孟嘉一番,便把紙條壓在了他帽子下。孟嘉回到自己的座位時,才發覺自己落帽的失禮行為,但他卻不動聲色地順手拿起帽子戴正,又拿起孫盛損他的字條看了一遍,即請左右取來紙筆,仗著微醺的醉態,不假思索,奮筆疾書,一氣呵成了一篇詼諧有趣而文采斐然的答詞,為自己落帽的失禮行為作自我解嘲。桓溫和滿座賓朋爭相傳閱其答詞,無不擊節嘆服其才思敏捷。於是,孟嘉便被視為氣度恢弘、風流倜儻、瀟灑儒雅的代表,甚至後來把這種文化基因遺傳到了外孫陶淵明身上。
桓溫所興建的姑孰城東南方有一座山峰兀然突起,遠遠望去,如雄獅盤踞,此山後面的甑山和藏雲山綿延如帶,如同拱衛著的姑孰城的兩列衛士,而城垣邊的淩雲山又恰似這雄獅足下的繡球,這便是以“白纻歌舞”聞名於世的白纻山。桓溫坐鎮姑孰時,常在白纻山下練兵,在山上休閑,至今還留下了掛袍石、桓公井等遺跡。《太平禦覽》卷四六《宣城圖經》曰:“宣州白纻山,在縣東五裏,本名楚山,桓溫領妓游此山,奏樂好為《白纻歌》,因改為白纻山。”
白纻,即白而細的纻麻,“質如輕雲色如銀”,是制作舞衣的上乘佳品。姑孰自古以來是優質纻麻的著名產地,“其女多事紡織”。古代姑孰因山水秀美被譽為“山水都”,這裏既是沿江重鎮、交通樞紐,又是金陵畿輔之地,不少達官文人聚集於此,閑暇之時既可覽勝抒懷,又可欣賞“白纻歌舞”。
“白纻歌舞”初始於漢代,三國時已成體系,流行於吳地,為民間的吳歌吳舞。初為獨舞,後發展為群舞。晉以後,漸為上層文人所喜愛,成為宮庭皇室常備節目。“白纻歌舞”由身穿用白纻舞服妙齡女子演出,她們載歌載舞的時候,其歌聲悠揚,其舞似輕雲。桓溫坐鎮姑孰時,常常在楚山上宴集身邊的幕僚和文人雅士欣賞“白纻歌舞”,使姑孰成了當時聞名大江南北的“白纻歌舞”的大騷場。從晉無名氏《晉白纻舞歌詩》的鋪陳裏面,我們可以意淫一下這“白纻歌舞”的絕美:
輕軀徐起何洋洋,高舉兩手白鵠翔。
宛若龍轉乍低昂,凝停善睞容儀光。
如推若引留且行,隨世而變誠無方。
舞以盡神安可忘,晉世方昌樂未央。
質如輕雲色如銀,愛之遺誰贈佳人。
制以為袍餘作巾,袍以光驅巾拂塵。
麗服在禦會嘉賓,醪醴盈樽美且淳。
清歌徐舞降只神,四座歡樂胡可陳。
雙袂齊舉鸞風翔,羅裾飄飖昭儀光。
趨步生姿進流芳,鳴弦清歌及三陽。
人生世間如電過,樂時每少苦日多。
幸及良辰耀春華,齊倡獻舞趙女歌。
羲和馳景逝不停,春露未晞嚴霜零。
百草雕索花落英,蟋蟀吟牖寒蟬鳴。
百年之命忽若傾,早知迅速秉燭行。
東造扶桑游紫庭,西至昆侖戲曾城。
陽春白日風花香,趨步明玉舞瑤珰。
聲發金石媚笙簧,羅袿徐轉紅袖揚。
清歌流響繞鳳梁,如矜若思凝且翔。
轉盻遺精艷輝光,將流將引雙雁行。
歡來何晚意何長,明君禦世永歌昌。
至於每年三月三日的上巳節,乃是魏晉時代的重大節日,王羲之蘭亭雅會即在是日。文人們喜歡在這天矚目遠眺,踏青修禊,吟詩作賦,暢敘心懷,桓溫的軍幕自然也不能免俗。桓溫經常以府主的身份組織詩歌聚會,並以主持身份評判詩作,與府中文人研討詩歌精義。
桓溫曾讓袁宏作一篇《北征賦》,賦寫好以後,桓溫和在座的賢士一起閱讀,大家都讚嘆寫得好。當時王珣也在座,說:“遺憾的是少了一句。如果用‘寫’字足韻,就會更好。”袁宏立刻即席拿筆增加了一句:“感不絕於餘心,溯流風而獨寫。”桓溫對王珣說:“當今不能不因為這件事而推重袁氏。”
桓溫個性詼諧,時常以突然襲擊的方式來考驗手下的幕僚。在王珣就任桓溫的主簿後,人已經到了官署裏,桓溫卻叫人偷偷拿走了他先前所寫的一份報告。王珣立即在官署裏重新寫,沒有一個字和前一份報告重覆的。
桓溫率師北伐的時候,當時袁宏也隨從出征,有一次因做錯事而被桓溫罷了官。當時正好急需寫一份告捷的公文,桓溫便將這個將功補過的機會給了袁宏。只見袁宏靠在馬旁,手不停揮,一會兒就寫了七張紙,還寫得蠻不錯的。當時王珣就在他旁邊,極力讚賞他的才華,而經常講錯話的袁虎自嘲說:“也該讓我從齒舌中得點好處了。”
桓溫帳下文人集團的創作頗豐,按詩、賦、文三類分別評價,他們所作的大量詩歌,包括玄言詩,詠物、詠史詩,體式以四言、五言為主,詩歌語言質樸平實,意境清幽恬淡,但多數還是缺乏詩所必備的激情,於“情”字的表達上不夠充分,因此很少算得上傑作。桓溫自己也曾作過不少的玄言詩,鐘嶸《詩品?序》中曾經將桓溫的作品與孫綽、許詢等東晉玄言詩的代表人物的詩作相提並論。
在賦的方面,桓溫幕府文人辭賦數量不多,題材多以山水、自然現象、動植物、日常器具為主要表現對象,主頌揚的大賦較少,僅有袁宏的《東征賦》。在山水辭賦裏面,有不少形象優美,生動傳神的作品,如顧愷之的《觀濤賦》、《雷電賦》、《冰賦》、《湘中賦》;袁喬《江賦》;伏滔《望濤賦》。桓溫軍幕辭賦創作中以詠物賦為最多,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著名者為顧愷之的《鳳賦》,張望的《鵜賦》、《枕賦》和《蜘蛛賦》,伏滔的《長笛賦》,顧愷之的《箏賦》,孫盛的《鏡賦》。紀行則首推袁宏的《東征賦》和《北征賦》,袁宏的大賦在當時頗有盛名,其中典故信手拈來,巧妙化用,文章辭采飛揚,氣勢豪雄,為時人所讚道。總體上來說,東晉文人的辭賦創作不及先代興盛,成就也不及前代,但桓溫幕下文人在辭賦觀念、辭賦理論方面進行了諸多的探討和實踐,對賦的這種文學體裁的發展還是起到了一種承上啟下的作用。
桓溫幕府文人集團的最高文學成就體現在散文上,他們的散文創作體裁有疏、書、論、序、讚、銘、箋、表、碑、祭、議、品、教、議等各種文體。桓溫幕府修史狀況之盛,冠於東晉一朝,編年體史書上面已經提過,至於單篇史論,伏滔的《正淮論》、習鑿齒《晉承漢統論》等。在人物評論方面,顧愷之《畫讚》、袁宏《三國名臣序讚》伏滔《論青楚人物》是其中翹楚。在談玄論佛方面,東晉玄學理論成就不大,但批判玄學的文章的水平卻較高,現存幾篇比較著名的批判玄學的文章,大都出自桓溫幕府文人之手。如孫盛《老聃非大賢論》、《異象妙於見形論》,王坦之《廢莊論》,羅含《更生論》,韓伯《辨謙》等。《老聃非大賢論》《廢莊論》針砭放蕩,譏談世俗,對莊、老多有非議,乃入其室操其戈矣,用語犀利,文風質樸。郗超篤信佛學作《三幡義》和《奉法要》,羅含作《更生論》是對佛教輪回思想的初步闡釋。另有對儒家經典思想進行批駁和重新闡釋的文章,如王坦之的《太伯三讓論》對“三讓”提出新的闡釋,行文深刻,見解獨到。其《公謙論》以書信形式對公謙之義展開討論,提出“謙”為保身之術,而非美德。桓溫幕下文人留下的書信文章較多,其中也不乏佳作,如習鑿齒的《與桓袐書》,郗超《與親友論支道林》,謝玄《與姐書》《與兄書》和《與婦書》,桓溫的《與撫軍箋》,孫盛的《與羅君章書》,王坦之《答謝安書》,以及袁宏的《與範增書》和《與謝仆射書》等。
概括來說,東晉的散文在題材方面有了很大的拓展,而且辯論藝術爐火純青。在藝術風格方面,“魏晉佳論,譬如淵海,華美精辯,各自擅場。”
至於桓溫本人的散文,嚴可均《全晉文》錄其遺文二十三篇:《請追錄王濬後表》、《薦譙元顏表》、《賀白兔表》、《表》、《平洛表薦謝尚》、《表免武陵王晞》、《上疏自陳》、《上疏廢殷浩》、《請還都洛陽書》、《上疏陳便宜七事》、《辭參政朝疏》、《帝不豫上疏》、《檄胡文》、《與撫軍箋》、《與慕容皝書》、《答慕容皝書》、《與弟沖書》、《書》。其中《薦譙元顏表》被蕭統錄入《文選》。桓溫的散文辭氣慷慨遒勁,行文抑揚頓挫,比喻形象生動,陳述事周理密,用典巧妙精當,音韻和諧悅耳,語言明白曉暢,對仗妥帖精工。尤其值得關註的是桓溫的政治議論文,作為桓溫政治上的匕首和投槍,往往能夠以其躍紙欲出的激越的意氣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
最為遺憾的是,桓溫的幕僚團隊固然在文學上造詣非凡,但是因為受到時尚流風的影響,在他們之間很少談兵論武,而桓溫也沒有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倡導出一種尚武擅謀的風氣,所以在軍事謀略的建設方面,桓溫所傾力打造的豪華團隊實際上並沒能夠做出什麽有創造性的貢獻,否則要是能夠在這團隊裏面再產生出一個袁喬來,桓溫的功業將會再上一個臺階。
在個人的情感方面,龍驤將軍、假節、西中郎將、豫州刺史袁真在這個時候投其所好,送了經過專業培訓的女伎阿薛,阿郭、阿馬三人給桓溫。這些出身低賤的美女遇上了自命風流的桓溫,自然覺得這是人生的最美的歸宿,再加上此前袁真的盡力調教,她們對於桓溫在身心兩方面的需求的滿足上體現出足夠的殷勤和周到,在這些方面,這絕對不是桓溫此前的有著或者有過公主身份的妻妾所能夠相比的,這使得桓溫在姑孰生活的這段時間裏,在感情生活方面感到了相當程度的滿足。
太和三年(368年),桓溫獲加殊禮,位在諸侯王之上,可以說已經到了位極人臣的境界。因此,在桓溫發動第三次北伐之前的兩年裏,應該是桓溫一生當中最感暢酣快意的時期。按照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此時的桓溫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方面早就得到了充分得到了滿足,權傾當朝的他在尊重需求方面雖然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滿足,但是還沒能達到圓滿的境界。桓溫曾經想與太原王氏聯姻,開始他希望在自己手下任職的王坦之能夠把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話說王坦之自小時候起就喜歡坐在他爹王述膝上玩,這一玩就是幾十年,成年後的王坦之依然保持著這種優良的家風,王述的舔犢之情也因此得以充分滿足,不過這一父子友愛的場景確實可以令現代人忍俊不禁的:三十好幾歲的大小夥子還坐在六十多歲的老爹腿上撒嬌打滾。當忐忑不安的王坦之坐在老爹腿上委婉地把這門親事向他老爹暗示了之後,他那個異常醒目的老子一把就把他從腿上推了下去。在王述的眼中,桓溫的官當得再大,也不過是一個門第不高的兵痞子而已。雖然最後這兩家還是聯姻了,不過卻是桓溫將自己的寶貝女兒嫁給了王述的孫子,因為當時的習俗是“寒族之女可適名門,名門之女必不可下嫁寒族”。在這件事情上,以名士風範自況的桓溫自然不會在口頭上說些什麽,但是在內心裏難免會感到一定的憋屈:你們這群狗眼看人低的老朽士族們,看老子將來如何創造出一番更大的功業來把你們統統都壓下去!
在自我實現需求的層次上,桓溫自小就有一個英雄情結,他在職場上奮鬥的最終目標是希望自己在將來能夠成為一個千古傳誦,萬民敬仰的救世英雄,為此,他曾經在征討成漢的時候,效法溫嶠,把為國盡忠擺在了為母盡孝的前面。因此,已經位極人臣的桓溫在享受著極其豐美的人生盛宴之餘,又已經在躊躇滿志地籌劃著下一步的冒險了,因為直到這個時候,流芳百世仍然是他矢志不渝的奮鬥目標。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